正式会员
- 积分
- 62
- 比特币
- 2820
- 威望
- 62
- 注册时间
- 2010-9-10
|
原标题:全球首例“混血”熊猫仔诞生:野外引种提高熊猫遗传多样性216克!7月31日凌晨2点17分,全球首只野外引种大熊猫“草草”顺利产下一只&ldquo. R0 ^- q% e- \% D# t1 Q
原标题:全球首例“混血”熊猫仔诞生:野外引种提高熊猫遗传多样性
. J7 G5 {' D$ W o- @/ Q1 d5 w! y4 W. J' [2 R
216克!
8 H/ T: J8 c5 g4 @2 A1 {) H2 O7月31日凌晨2点17分,全球首只野外引种大熊猫“草草”顺利产下一只“重量级”幼仔。圈养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首次成功结合并诞下后代,这对全世界大熊猫的保护研究,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 T' ?" v+ F2 o- A# r在圈养“滚滚”风靡全球的背后,大熊猫保护长久以来的根本目标,仍聚焦在发展壮大野外种群上。作为“大熊猫之乡”,74.4%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野生大熊猫数量增长超过50%的数据背后,是四川三代“熊猫爸爸”科学家们,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 V. E+ i0 w+ b7 d
作为中国大熊猫第三代科研者,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泽钧对此“首例”予以了充分肯定:“这应该能切实地增加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提升圈养大熊猫种群活力,对野外小种群的复壮很有意义。”
; c. e) U( M" d2 ^' [) X3 s9 \专家看法
: E4 [ `; T: X' u2 s2 P4 w& O“圈养种群与野生种群进行交流,对提高熊猫遗传多样性,提高其后代适应野生环境的能力,对后代的生长发育都是有好处的。”, n; |% Y# [7 \/ U- z* E
“大熊猫的野化放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投入,在一两年内可能无法见到成效。其中不仅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投入,还需要相关行业部门的统筹管理、地方上自然保护区的支持配合,以及保护区周边的社区民众共同努力。”0 c& k0 _; @0 W3 G: N6 M: W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泽钧' W7 E4 E! k7 { a$ ^4 C) O
野外引种记
7 J5 r }( U, a3 \) R7月31日凌晨2点17分,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全球首只野外引种大熊猫“草草”顺利产下一只幼仔。这意味着全球首例野外引种试验取得成功。7 T7 C; _1 B, ?7 D1 w" E
“重量级”宝宝8 d8 b( h6 l4 n7 J# B
大熊猫“草草”是2003年从野外救助回来的雌性大熊猫,目前15岁,此前曾繁育4胎6仔。今年3月1日,“草草”从卧龙核桃坪基地转移到野外。3月27日,科研人员取回安装在它项圈上的录音笔后分析判断,当月23日,“草草”成功与一只来自邛崃山系卧龙-草坡种群的野生雄性大熊猫,完成了自然交配。/ a7 n# `$ c% s: ?
“大概是7月1日的时候,我们发现‘草草’活动量变大,出现了延时采食等行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判断,“草草”已经出现了妊娠行为,预产期大约在7月底。7月28日起,工作人员24小时不眠不休,终于在3天后的凌晨,等到了重量级熊猫宝宝的降生。
7 i3 y( u1 A. m+ Y2 J经过13小时的努力,“草草”产下一只体重216克的雄性幼仔。“通常大熊猫宝宝刚出生时体重一般在150克左右,超过200克的都为少见。”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说,这只大熊猫幼仔算是熊猫界名副其实“重量级”选手了。
7 j# \% C# O _! ~8 [+ z' A首例的宏大背景6 ?4 j- l% X1 n% @+ N/ W; X
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800万年,到了20世纪,陷入濒危境地。
" `0 h |9 g4 o5 o圈养作为保护、研究大熊猫的有效手段,目前已经十分成熟。截至2016年底,全球圈养大熊猫数量达471只。但这个数字背后,野生大熊猫数量之稀少,仍然令人担忧。根据“熊猫四调”数据,目前,中国的野生大熊猫数量仅为1864只。3 H& f2 ~8 M8 ~& ]2 H& g! n
“野外引种试验是一个新突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志忠说,大熊猫回归野外,参与种群繁衍,是大熊猫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圈养大熊猫与野生大熊猫自然交配并产仔,为大熊猫保护提供了又一种新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圈养种群和野生种群的血缘交换,还将为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推动中国大熊猫保护工作的发展。”: N2 N/ _/ {$ r
2016年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率先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研究工作,“草草”成为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的首例个体。1 Z6 z6 Y' P: C, W/ q
“熊猫爸爸”像, w" n: n5 h& m2 z z% E0 @% c3 ?
>>他发明“胡氏方法”调查大熊猫数量和密度: I. v8 m" w) T8 S% d% w4 ^6 ?
研究“国宝”的“国宝”7 r4 ~9 n: } c9 U
要谈论大熊猫保护这一话题,胡锦矗是绕不开的人物。这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教授、原所长,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也是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
% A3 D4 c1 _6 ?0 X/ t, U. O& D/ c! b作为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胡锦矗身上的绰号很多,“熊猫教父”、“熊猫教授”、研究“国宝”的“国宝”……每一个称呼后面,都是他数十年来在大熊猫保护领域作出的累累贡献。5 B6 C) T2 ]- [7 p
胡锦矗与大熊猫的缘分始于1974年。这一年,他受命进入四川卧龙,组建了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又称“野调队”),对四川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进行摸底调查。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研究大熊猫咀嚼竹子的行为,并在不久后发明设计了大熊猫调查“咬节法”,又叫“胡氏方法”。
- ]+ {6 C+ W5 c9 X% Q9 a5 ]什么是咬节法?大熊猫吃竹子,咬下竹节,消化后排出纺锤形的粪便。粪便约10厘米长,其中通常残留有小竹节。通过这些小竹节表面残留的大熊猫牙印,分析咬痕的齿宽等特征,研究人员们可以判断不同大熊猫个体的细微差别,从而得知大熊猫数量和密度。
) `, v1 \- ?2 I/ u! c' o我国从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中开始使用咬节法,沿用至今。
# U7 [* @0 B: U1 A* ~>>他接过了中国大熊猫科研者第三代的接力棒$ N* F: r/ }" L. M& ~
被当成“情敌”# ]4 k; X' H! q$ s2 f. _
爬树和熊猫“对吼”* ^0 {' a8 [5 x
现在,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泽钧,接过了中国大熊猫科研者第三代的接力棒。8 o) C5 l g% K$ y: C3 t
张泽钧24岁时师从胡锦矗,今年是他“抱着熊猫过日子”的第21年。多年来,他在拓展完善咬节法的同时,还研发了随机节点法等大熊猫调查特有的研究方法。
* r8 @6 ^ s1 d! O+ o( ]7 q更多的时候,他像“野人”多过科学家。野生大熊猫往往生活在原始森林中,每进山一次,他都会把自己搞得胡子拉碴、衣衫褴褛。“大熊猫平时看到胖嘟嘟、慢吞吞,乖得很,但到了发情交配期就会性情大变,脾气暴躁。”2009年3月,他带着团队在佛坪自然保护区考察时,发现观测点对面的山坡上有熊猫在打斗,“根据经验判断,它们可能是为了争夺交配权。”/ F2 v0 q5 P E% h7 }/ c- Q) j
张泽钧悄悄尾随熊猫上了山。原始森林里落叶厚厚铺了一地,一个不小心,脚下的叶子被踩出了沙沙的响声。2只大熊猫顿时警惕起来,其中一只立马把他也当成“竞争对手”,转身就来了一个“回马枪”。
: T/ o0 J0 {% h _; V# J& U山坡上无处可躲,情急之下,张泽钧迅速爬到了旁边一棵大树上。此时大熊猫转“攻”为“守”,一屁股坐在了树下,并对他开始了“狂吼”。“莫办法嘛,我也怕它爬上来。一着急就跟它对吼起来了。”一人一熊猫,隔着一棵树相望,张大了嘴比谁的声音更大,这个场面想象一下似乎很萌,在那一刻却性命攸关、千钧一发。不久后,大熊猫吼累了,也可能发现这个“情敌”没什么威胁性,转身离开。危机解除。2 X* ]! Y, Y8 N0 q% m
2016年,张泽钧和其他数名科学家一起,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数据——野生大熊猫种群长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栖息地面积为114.7平方千米。这对野生大熊猫小种群的科学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s' G5 b2 [. b K4 k
新/闻/链/接
/ O. u% J( \ w# g- D2 a4 Q2 g10年野化大熊猫25只
1 H) B( s& ] f# U0 `) \. K* k4 a1985年至1988年,国家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大熊猫种群和生存状况调查。根据1988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1114只野生大熊猫。- ^# R3 Z# g; L; j! M9 e5 o: l/ C
此后,每十年一次的大熊猫调查,一直如期进行。2015年3月3日,国家林业局向与华开展大熊猫合作研究项目的各驻华使领馆使节通报了中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根据最新结果,目前中国现存的成年野生大熊猫数量共计1864只。1 o1 d" e8 ]2 C- H& n9 ^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国家林业局称,我国自2006年开始实施大熊猫放归自然活动,到2016年底,先后分11批次对25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进行野化培训。十多年来,有11只被淘汰,7只被放归野外,还有7只正在培训。追踪监测发现有5只成活,健康状况良好。
" Y1 ]# O( Q2 E& P( W. r知/道/一/下
3 d3 Z' c* h7 v9 `大熊猫
- K( m+ C3 Z/ i/ W为什么只有两种颜色?
) A {2 P; W3 N' v( i- d6 \对这个大家好奇的问题,“熊猫教父”胡锦矗在自己所著的《大熊猫传奇》一书中作出了说明。“黑色的部分主要分布与眼、耳和四肢,这些部位的血管是末端微血管,黑色的表皮有利于吸热保湿,以适应山区寒冷、潮湿的气候环境。”胡锦矗说,当大熊猫蜷曲身体时,背白、肢黑似一幅太极图。
1 W% r6 T& C0 k$ ?8 [* Q封面新闻记者杨雪 见习记者戴竺芯 受访者供图& h8 A5 U2 J9 d3 {
& Y! y0 ?. K0 Y% Y+ d! | I1 L% h- h"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