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会员
- 积分
- 62
- 比特币
- 2820
- 威望
- 62
- 注册时间
- 2010-9-10
|
6月17日,是第23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3 m* b- f2 `4 I) \0 }3 g! y% q$ ^荒漠化和干旱是制约全球均衡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在我国,国土面积的2/3在西部,西部约1/3的国土被沙漠覆盖,约1/3的贫困人口在沙漠。在全球,有360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近20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 s3 u% s3 H3 K+ N2 K1 d2 n4 T因此,如何治理、利用沙漠,推动沙漠地区的经济发展,让沙漠里的人们共同富裕,成为西部发展和全面小康的重大课题,也是公认的世界难题。
( z- D& u2 I9 } K7 Z2 ~, g今天这位主人公,用他过往29年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努力,给这一切带来了希望,而且不只是希望。他就是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治沙领导者”的王文彪先生。 y* ]/ J+ j3 V1 }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 迫不得已的自救
$ o4 y+ G+ o( |漫天的风沙、令人绝望的贫困生活,是王文彪成长中最深的记忆。: u9 l4 e$ D7 o
他说:“如果有人问我,家乡是什么味道,我想,那就是沙土味。”而他当年的梦想之一,就是能过上顿顿吃饱、饭里没有沙土的日子。' U$ ], R; s% M. z) E
王文彪的家乡在内蒙古杭锦旗,杭锦旗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北部。在他成长的岁月里,这里以两件事闻名:一是沙漠,一是贫困。
' }: L" v6 i: T/ \2 v( C沙漠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也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与北京正西的直线距离仅为800公里。这也让库布其常被北京“牵挂”,因为这里的大风一起,第二天的北京可能就是一场沙尘暴。6 q/ f$ {4 I2 ~) m0 x1 U' t, C# }
贫困,则是沙漠的宿命,在王文彪改变它以前。6 k5 z# y7 ?: d' r7 W
与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伴随的,还有缺水、缺电,通讯、交通的全面严峻境况。农牧民购买生活用品要全副武装,走很远的路;大一点的病,出去一趟要两三天,曾经,还有孕妇分娩遇到困难出去救治惨死在路上。. H# @* c% v+ T5 Q8 p: b! D1 c
相当长时间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春风,不度“库布其”。) ~1 P ^& z/ R- T7 P7 U* x
走出沙漠,改变命运,由此成为很多库布其年轻人的梦想,走不出去的农牧民,则绕着沙漠不断迁移,从原来的“游牧民族”变成了“游沙民族”。
, B9 j; V- H( o王文彪不但没有背弃沙漠,反而走进沙漠腹地,并成为改变这座沙漠,改变沙漠父老乡亲的人,是命运的安排,也是他不屈命运安排的使然。
1 c/ l8 B) x" F! C1988年,已在政府工作多年的王文彪,拥有值得期待的仕途前景,在乡亲们眼中,已是走出了沙漠的人,但他却做出一个傻决定。- g- d2 y; v* X% {
其时,杭锦旗曾经的重要收入来源——盐海子盐厂濒临倒闭,政府死马当作活马医,决定对外承包,寻找能人逆转形势。29岁的王文彪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满怀雄心壮志地递交了承包经营的方案,然后给自己找了这么大一个事情。* W$ E4 b) i: ^1 ~
代价是,放弃仕途和铁饭碗,回到祖祖辈辈都想逃离的沙漠腹地。+ L7 p: H, R; |! O; t! H6 A
上任的第一天,沙漠就给王文彪来了个“下马威”。
9 V8 R) t- w! K6 y载他去的吉普车,在离厂区不到100米的地方,抛锚在了沙堆里,迎接的人全都跑来帮忙才把车推到办公区,而他自己则是脱掉鞋子、外衣,抖了半天沙子之后才走进厂长办公室,坐到已被沙土覆盖的办公桌前面。6 ]2 F; R4 h3 l0 m2 g. [1 ~
盐场的经营情况就更让他揪心。18平方公里的盐湖已被黄沙覆盖,生产设备被埋了将近一半,更麻烦的是,每年亏损500万元,已处于破产边缘。
7 ?/ m4 s; _$ l导致这一切的关键正是沙漠对盐场的不断吞噬,如果继续只管盐场生产,不防沙治沙,这当地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就要成为沙漠的一部分了。( @, y/ x" C' o6 Z X7 D* K8 N" r
为了盐场职工的生计,王文彪决定治沙,挡住沙漠的“侵略”,保住盐场资源和生产。治沙需要钱,盐场没钱,他就想了个办法:每卖一吨盐,提出5元钱治沙。0 ]: }$ f9 k. H- R7 ^
这遭到不少人的反对,理由有两点:第一,盐场本身已亏损,还要再拿钱治沙,会让经营更加困难。第二,就算拿出这笔钱也治不了沙,不过是把钱丢进沙里。
2 d3 D [$ ]8 j; r G王文彪顶住压力,坚定地推行了计划。他认准了:不治沙肯定是死,治沙或许还有希望。" M# u( d1 S) Z+ X$ ^' `( b
为了这个“还有希望”,也为了盐场几百人有饭吃,他要跟沙漠拼了。, w& m9 E1 a$ b" F
生命之绿的燎原" ?6 I) W7 X& h. M1 t
人们质疑王文彪治沙,并非是故意唱反调,而是治沙真的难。
' ~8 a+ P4 k- j" A王文彪很快尝到了苦头,但不过他没打退堂鼓,没向困难低头,而是不断想办法。他也没有退堂鼓可打,把盐场搞活已是他给自己唯一的路。+ h* ?2 y- O$ X5 t. c5 M* D
这是他自己找的路。就像有些人的嘲笑:自寻绝路。但他想的,不是寻绝路,而是要绝地求生。( A9 c0 R- c. q4 s6 J
求生从让沙漠重新拥有生命开始,让沙漠重新拥有生命,则从拥有生命之绿——种草、种树开始。
. ]# F$ h# d) e0 v& f) E用每吨盐抠出5块钱的资本,王文彪组建起一支由27人组成的林工队,从离盐场最近的沙漠开始了植树固沙,拿起铁锹,背上树苗,冲在一线。+ x8 M0 b) n0 i6 N* s V
然后是持续几年,一直到今天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8 C9 [. I- x# d* Q
树种不活,草都种不活,那就不断种,换着花样种。这种种法不行,换一种种法,还不行,还换。柳树死了,换杨树;背风坡种不活,到迎风坡去种;今年不行,来年继续种……
4 n' O' O1 z0 n6 ~不断地努力后,好像是沙漠都被感动,树活了,草绿了,绿色像星星之火不断燎原,在其屏障和护卫下,盐场的风沙少了,生产恢复了,效益和日子都好了起来。
+ ]& E9 N, I8 h4 k; S已对沙漠绝望的人们开始相信:沙是可以治的。* b6 l- C7 ~6 A, t) o# z
很多事,有了相信就好办多了。一个人的相信变成更多人的相信,事情就更好办了。/ E+ E$ C/ C- A8 _8 t6 q3 |
有了这个“相信”后,已把盐场改制成亿利资源集团(下称:亿利)的王文彪,发起了更高的挑战:改善盐场和库布其的交通。
$ S3 W0 k' @, R+ W6 \亿利每年高达50万吨的产能,都要首先运到当地火车站,然后转运。产区与火车站直线距离只有60多公里,但因沙漠的阻挡,需要绕道运输,多出了将近5倍的路程,运输成本因此大增。更严重的是,遇到沙尘暴席卷,即便绕道也走不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产品在场里堆积如山。% P0 X' d# s6 u: S) o; h
王文彪计算,如果改成直线,将可每年节省1500万至2000万元的成本,这几乎相当于70%的利润。
( f) k/ q$ }2 ]+ g4 F除了高成本,这样的交通环境还严重制约了企业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产业的拓展与延伸,人才的招募,甚至是请客户到公司来都相当不便。
6 J0 C# L; O' z而外面的市场,却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 |$ t5 L2 v% D x' v王文彪决定修一条穿沙公路,改变这一切,从为求生存治沙,走向为了更好的发展而治沙,从为保护盐场的治沙,走向为改善库布其而治沙。9 ^" x$ h; M8 a5 A/ K3 N$ K5 x
如果成功,这将是一个关系重大的工程,但要获得成功,需要克服太多的困难。
8 B$ M3 [) V. T& e0 C* r1 ^政府从整体发展的角度支持了王文彪,艰难中支持给他7000万元贷款。当地百姓闻此消息激动不已。多年来,大家做梦都想打通一条直达外界的路。
$ P+ ~+ |# o# t% L! P- k但与王文彪关系紧密的人,却替他感到忧虑。相比之前,这计划太过冒险,不但需要大量投入,而且从来没人这么做过,毫无成功经验可取,甚至有人认为,这会让王文彪搭上身家性命。4 N5 W' ?( j2 e( _
有人委婉劝他不要好大喜功,有人说他疯了,走火入魔。母亲也来劝:“你就是傻,几辈儿人不敢干的事你干!往沙漠里面投钱,你是有多少钱花不完?”
7 w' V) }0 T6 P, E- z b3 r9 b始终相信事在人为的王文彪实在没办法,就一遍又一遍地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说服大家:“愚公能移山,我为什么不能在沙漠里修路?”
$ y! O# y9 ?: L0 K# u6 ?# P7 N他认定,修路是必做题,而不是选择题。
1 @7 ^% Z' \' [ P+ a要在竞争更激烈的市场生存与发展,亿利必须打通这条路,提升竞争力,否则就算不被沙漠掩埋,也要被市场淘汰。" z: w' v2 n; H( H) {
b1 L& `/ e R/ P7 A/ o
, \' }! I5 L ^% o7 i' }( O3 [. I0 a6 p9 A5 R8 @' r
|
|